为什么每日的间歇和冲刺训练,无法有效地持续进步?其实在安排训练课表之馀,各位跑者们可以回过头来思考一个问题:我的“跑步姿势”是否理想?有哪些动作是影响跑步成绩的关键?
这边先告诉各位一些看法,那就是不管马拉松或是短距离冲刺,“骨盆”及“躯干”是两大重点因素。

跑步姿势百百种,每个优秀跑者都有不同的跑步姿势,理想的跑姿应该遵守骨盆和躯干“中立”。因为在跑步过程中,大部分的力量来自手部及腿部,躯干和骨盆为传递力量的中轴。
倘若没有在理想的位置,从运动学的观点来看,动作可能是费力且容易受伤的。
1.中立的骨盆对跑步有什么好处?
首先我要请跑者们比较两个动作
第一个动作,翘屁股,并把膝盖抬到最高。
第二个动作,缩小腹,并把膝盖抬到最高。
重复两个动作,一定可以发现后者能够比较轻松的抬高腿部。而在跑步时,能不能“轻松的抬高腿部”一定会影响你的速度!

因为在缩小腹时我们同时做了骨盆“后旋”(posterior rotation)的动作,在跑步中我们应该让骨盆“适度的后旋”,使腿部更容易提高,不浪费多馀时间在身体后方回收腿。

从下图可以看出,骨盆后旋的选手在前脚掌着地时,后腿膝盖已往前加速至身体中轴线(白虚线)下方。

相反地,翘屁股时骨盆正处“前旋”(anterior rotation)的位置,在跑步中过于前旋的骨盆会导致跑步时花费过多的时间回收后腿,并影响抬腿的高度。

因此从下图可以观察到,骨盆前旋的选手前脚掌着地时,后脚膝盖在身体中轴线(白虚线)后方,花费更多时间前抬腿。

如果还是没有办法体会后旋的动作,可以想像一下,你买了件腰围过小的牛仔裤,在穿上时把裤档上的钮扣扣起来时缩小腹的感觉。
2.为什么要维持中立的躯干?
跑步时,躯干基本上是处于力平衡的状态,躯干是手脚运动中的中轴,必须中立稳且定才能有效地使手脚施予力量、正确传递。
如果躯干不是处于稳定或中立状态,将造成力量流失或错误传递,这边分两个当代跑者最常犯的错误。

首先是“无力”的躯干。各位可以把无力的躯干想像成一个海绵(白框),跑步的前进,是因为脚施于地板的反作用力(红色实线)将身体往前推。
如果躯干过于无力无法稳定,脚施于地板的反作用力传递到躯干时,就会像海绵吸收力量(红虚线),使原本往前的力量被吸收殆尽。

第二是“前倾”的躯干。此动作将使着地脚将落于身体中轴线(白实线)前方,躯干会产生向下的力矩(白色箭头),着地脚为维持身体的平衡,必须施于更多向下的力量(红实线),以产生反作用力(红虚线)平衡,以防过于向前跌倒。
如此一来,施于向下的力量就会多于向前的力量,导致跑者失去向前性,并造成边跑边刹车的情况。

当然,不是马上修正这两个重点成绩就会突飞猛进,成绩是由很多元素所组成。修改动作初期,可能会因为不习惯而影响成绩;但长远来看,这两个关键点可以使你跑得更省力,也大大降低了运动伤害的风险,下回跑步不妨试试看!
review
请登录以参与评论
现在登录